首届碳博会聚焦低碳技术,施耐德电气“减碳大师”三方面升级 精选

时间:2023-06-12 10:48: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6月11日-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本届“碳博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聚焦节能低碳技术、产品与成果展示,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南都记者留意到,大量提供节能减碳技术、碳排放管理系统、碳足迹计算以及碳中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亮相碳博会,其中既有百年跨国公司,如施耐德电气、巴斯夫,也有中国科技企业如碳阻迹、东方低碳、联元智能等。


(资料图)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的举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就绿色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等重要议题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由于碳排放贯穿产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协同减碳的时代已经到来。此次参会,施耐德电气希望与更多生态伙伴深入交流和合作,赋能更多中国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共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总裁尹正表示。6月11日,施耐德电气在碳博会上宣布启动可持续影响力计划“减碳大师”第二季,以碳中和咨询服务以及软硬结合的数字化技术加速赋能企业减碳。

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施耐德电气展区。受访者供图

企业减碳意识提升,可持续不仅是成本更是投资

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是总部位于法国的全球化电气企业,定位于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2022年全年集团营收341.76亿欧元(约37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官方资料显示,施耐德电气的全球营收中,带来积极气候影响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所创造的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70%以上。

为了更深入赋能产业减碳,2022年,施耐德电气发起“减碳大师”计划,旨在集结各行业通过可持续发展咨询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减碳的先行者,打造更广泛的绿色生态圈,影响和助力更多企业和个人在减碳之路上“有技可施”,至今已有近50家企业作为“减碳大师”加入计划。

此次,施耐德电气开启“减碳大师”第二季,将从三大维度进行升级:覆盖更多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包含可持续影响力合作伙伴奖等更丰富的奖项支持;以及提供碳中和咨询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等更落地的减碳方案,持续为产业输出低碳转型的经验和能力。

当下,产业低碳转型正在加速。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减碳整体呈现三大趋势:第一,企业减碳意识大幅提升,2022年制定明确碳中和目标的受访企业比2021年提升15%。第二,企业减碳动力正由外压转向内生。2021年,高达90%的受访企业减碳是受政策和监管的外部压力驱动,而202266%的受访企业减碳来自于内生动力。第三,可持续不仅是成本更是投资,66%的受访企业认为减碳可以提高产品溢价。

但企业减碳正面临方向不明、路径不清、执行不力、回报不定的重重挑战,亟须先行者赋能。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认为:“企业自身必须是成功的践行者,才可以承担赋能者的角色,在经验分享、技术支持等方面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提升。”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受访者供图

供应链转型四大趋势:精益、韧性、绿色和数字化

企业供应链转型也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次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一流供应链——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洞察报告,为企业供应链转型提供目标和路径指引。

报告指出,中国已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随着全球整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的涌现,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正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企业外部运营风险剧增。突发性事件加剧供应链波动,产业升级对传统供应链带来冲击,客户需求变化也会导致供应链供需失衡。其次,内部管理效率亟待提升。为提升供应链韧性带来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张增加供应链运营复杂难度。再次,生态圈协同难度加大,生态圈透明性、协同性仍显不足。最后,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政策与市场减碳压力不断增加。

企业供应链必须及时转型,才能应对重重挑战。报告通过调研和深访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发掘出中国企业供应链转型的四大趋势:精益、韧性、绿色和数字化。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表示:“建设精益、韧性、绿色、数字化的供应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应以精益为基础,数字化为工具打通上下游各环节,协同创建绿色高效的供应链未来。”

作为全球供应链建设的引领企业,施耐德电气连续8年登上Gartner “全球供应链25强” 榜单,2023年排名升至全球榜首。

在精益方面,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部署多样的数字化运营系统,施耐德电气中国工厂整体生产效率提升8%-10%。在韧性方面,施耐德电气缩短供应链条、增加供应商备份、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应对。在数字化方面,通过全面推动定制化、可持续和互联互通,施耐德电气不断提升供应链能力,在中国共有29家工厂和物流中心,其中18家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物流中心。

在绿色方面,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拥有65家“零碳工厂”,在中国拥有 17家“零碳工厂”,15家被工信部认定的“绿色工厂”和12家“碳中和”工厂,通过部署多样的数字化运营系统,使中国区供应链的整体能耗降低13%。另外,碳排放不仅存在于企业自身,也存在于上下游供应链。因此,除自身实现的碳中和外,施耐德电气还承诺204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碳中和,2050年实现端到端价值链净零碳排放。目前,已打造了涵盖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交付、绿色运维的端到端绿色价值链。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发自上海

标签:

最新文章推荐